“名师名家讲坛”系列讲座(第二期)

 

讲座题目:培养创新能力
讲座时间:2014060316:00
讲座地点:曾宪梓科学馆国际会议厅
主讲人:许田教授
主持人:尹芝南教授
 
许田教授
美国耶鲁大学遗传学系副系主任、终身教授;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院研究员;Rothberg儿童疾病研究所科学委员会主席;教育部长江讲座教授(复旦大学);复旦大学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所长;国务院侨办海外顾问委员会委员;台湾国家卫生研究院(分子与基因医学)咨询委员会委员。担任《Cell》、《Annual Review of Genetics》、《Disease Models and Mechanisms》、《Integrative Biology》、《Molecular Cancer Research》等杂志编委。
      
曾任华人生物学家协会主席、美国科学院美中前沿科学交流委员会主席、耶鲁大学校长中国教育和科学事务顾问,积极推动中美交流。2001年应导师谈家桢之邀,牵头在复旦大学创立了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并随后建立复旦-耶鲁生物医学合作研究中心。
1982年复旦大学遗传学本科毕业,1990年获耶鲁大学博士学位,1990-93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随遗传学家G. Rubin从事博士后研究,发明了在全世界果蝇实验室中被广泛使用的镶嵌体分析技术,该文章是遗传学和发育生物学领域被引用最多的文献之一。 1993年到耶鲁任教,首创肿瘤发生和缺氧反应等的果蝇模型,发现肿瘤抑制基因的发育生物学功能为调控器官及个体大小,提出了肿瘤发生和器官大小调控相关的理论,发现了器官大小调控的主要信号转导途经,其中TSC信号转导途的发现为治疗结节性硬化症以及其它肿瘤提供了新药物靶标和药物,于2001获得美国结节性硬化症协会创新2002年首先发现DRPLA退行性神经衰老疾病基因的功能,并提出该类疾病是由转录调控失调引起的理论。2005年带领复旦团队发明哺乳动物PB 转座子技术,论文作为我国科研成果首次登上《Cell》杂志封面,该系统已被动物转基因和基因诱变、干细胞、基因治疗、体细胞遗传学等领域的研究人员广泛采用,成为我国相关领域被引最多的论文之一。《Cell》杂志审稿人评价它“是里程碑式的发现”。《纽约时报》也评论该工作会“影响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2010年发现致癌突变在不同相邻细胞中相互作用可以导致肿瘤发生,提出肿瘤异质性发生和进展的理论,该理论已在癌症病人中获得广泛证实,不但改写了肿瘤发生和进展的定义,而且为临床治疗特别是癌症复发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已获奖项包括:美国优秀博士后奖、美国优秀青年科学家学者奖、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院研究员、复旦大学校长奖、全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奖、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上海市白玉兰纪念奖、美国Sonneborn遗传学奖、美国科学促进会院士、英国皇家化学学会应邀会员等。
主办单位:安博(中国)官方科学技术研究处
安博(中国)官方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安博(中国)官方生物医学转化研究院